• 首页
  •   >   学院新闻
  •   >   正文
  • 学院新闻

    【动画一流专业建设】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中国传统皮影数字化创新人才培训》专家授课、学员分享(三)

    [成大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动学院]    发布日期:2024-06-14    浏览次数:

    文:秦洁 来源:动画系 审核:张娟

    6月14日,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党委书记、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与数字媒体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黄心渊教授在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凤凰山7号楼以《数字化技术概述》为题,讲述了数字化技术、数字化工具和数字化应用等内容。

    黄心渊教授阐述了数字化是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信息、过程转化为数字形态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数字化具有提高效率和生产力,决策支持力,创新和提升用户体验的显著优势和广泛应用。

     

    此外,在数字化呈现上,黄心渊教授例举了数字化在图像信息隐藏中发挥的保密功能。他除了介绍常用的数字化工具及技术,从数字化理论基础延伸到实践环节;还展示了倾斜摄影建模、简易激光扫描设备对现实物体建模、使用神经辐射场(NeRF)技术还原室内空间、Reality Scan等各类建模工具;并对比了用户体验数字化产品和技术的头戴式显示设备,沉浸式CAVE投影,户外裸眼3D、透明屏幕等图像显示带给人的沉浸式视觉体验。


    最后,黄心渊教授分享了利用游戏引擎还原完整的皮影制作和表演流程,以实体与音乐交互,具身交互等作品案例强调了数字化交互技术的设计能为用户带来更加丰富、直观、沉浸的体验。在艺术作品中大家要尽可能做到叙事和交互的统一,数字化技术是机会,鼓励大家一定要把握时机去学习和挑战。

    当天下午,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国家级数字媒体艺术一流专业负责人黄晓瑜教授以《创作分享——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创作构思与表现》为主题,分享了AICG背景下的动画艺术语言与人文关照相关内容。

    AICG是生产内容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工具,在策划、美术、程序编写等方面达到了降本增效的效果,能替代所有非创造性的工作,创造性工作的优化程度有待观望,对于高创造性的作品来说还是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审美,艺术理论等技能来支撑。

    黄晓瑜教授以多部动画作品为例,说明艺术与技术不是单独存的,他们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动画不应该只是一种视觉奇观,而是应该把动画放置于社会、历史的角度,多方面审视。黄晓瑜教授将动画的视觉表征与物质生产、意识形态结合起来,研究闽地动画与时代,生活之间的关系,探讨其文化内涵,并从审美和方法上的认知领域,人文上的情感领域阐述了动画的生产过程。黄晓瑜教授展示了超现实主义,波谱艺术、解构主义等作品,强调可以其将单独或者综合运用在动画作品创作中,能获得多重语义和关联。

    最后,黄晓瑜教授分享了自己指导创作的《归途》《鼓小浪》《虎贝》《兔毫》等优秀动画作品,讲述了作如何以闽文化为视角进行创作的过程和思路。将带有丰富闽文化特征的图像叙事、身体叙事、口头叙事与动画本体中的现代主义视觉实验相结合,以闽文化特点融合西方动画创作观念,探寻闽地动画的特有审美属性与创作模式。黄晓瑜教授表示将非遗文化、地域文化融入动画创作,有利于创作者找到观察对象、关联多方维度,激发潜在的思维方式与社会认知,进行动画的诠释与构建。丰富的非遗文化、地域文化为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

    丰富精彩的课程结束后,学员们依次分享自己艺术的作品,介绍所擅长的专业领域,通过分享会,学员之间相互熟悉了解,为接下来的艺术创作做好准备。

    编辑:谭运环 责编:陈扬



    关注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