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消息(图/文:周子渝 责编:陈扬)
“是你们成为大学新生的那一刻,我才成为老师,所以我们是‘同岁’嘛。”
这是我站上讲台,对2015级大一学生说的第一句话,台词自然是借鉴了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在电影《如父如子》里的一句对白——天知道这句话我也曾原封不动地,对自己彼时还在世的父亲说过,它于是成为某种代际表征又解锁“代沟”的桥梁话语,成长和解的同时亦是换位体悟的理解。
入校第一次参加演讲及教学比赛现场
这种类似“你来我往”相互构成的关系方式,成为我来此后所笃信的工作准则,毕竟我们做一件事的手段和态度,会决定别人对这件事甚至这个职业的气度和看法。也因此,才会有“扮装成你最爱的电影角色来上最后一课”的习俗;才会即兴根据全班投票得出最爱色彩,带上同色系元素来上影视色彩分析课的“要求”;才会在上剧作人物塑造课时,“突击”大家伙儿在课间走出教学楼,成为人群中的观察“间谍”随机采访,带着时间限制下收获的第一手资料回到教室……因为我做学生时,也常受到一些师者的趣味引路;所以我做老师后,又何尝不是想要延续那种,由学习所带来的纯粹快乐和难忘经历呢?
第一次带2015级广播电视编导学生去美术馆上《互动艺术》课
“影约”也是如此心态下发芽生根的产物,那时候本来在校外有一个与朋友共同组织的独立放映机构,小打小闹地居然办过蛮热门的跨界活动,总之始终是以电影为名。后来茂华老师找到我说,为什么我们不在系里也做一个这样的联动组织呢,“一个影视系居然没有自己的沙龙品牌,如何可以?”故做正经又半开玩笑的“宣言”之下,我们一帮兴趣高涨的师生,就这么一鼓作气地开公众号、招募观影活动了。
一代又一代的广编“影约”队伍
谁能想到第一期放映活动的幕布,是我和研究生同学孙玉敏(广编研究生第一人的“大师姐”暨影约第一任学生社长),特地去到成都国际商贸大城Lotus Ponds(荷花池……)的布铺上,亲手挑选、督工裁缝、抱匹卷布、杀价打折带回来的呢?可是又有谁能想到,首期露天放映的当晚,就遭遇了全校大停电、临时暴雨的意外呢?努力保持微笑的节点,晓萍老师、茂华老师安排了自发电的车队来救场,嘉宾王珏殷院长冒雨分享《搏击俱乐部》,告诫诸位摇滚和年轻的力量,在场所有人高举着手机电筒,为停电的雨夜照出一条安全退场的路,以及无数闪烁的类演唱会荧光星星。那晚绝对能称作,是今日“命题作文”之下——“我与广编”故事集中,只会发生非常有限次数的闪光时刻,也许还不止是在职场之内、师生之间,在整个浩瀚人生中,它也将是甘甜充沛的难忘一幕。
“影约”沙龙首映场:大停电的下雨夜
上个月,我在街区偶遇了已经毕业的2015级学生,已是社会人士的他说起过往与当下感慨良多,互嘱保重身心健康、保持好奇与兴趣之时,他突然提到我第一次站上讲台的开场白。
“你有发现那是一句被改过的台词,而非原创吗?”
“但那句话成了我每到一个新环境下的安全感来源,世间江湖不就是一路打怪、一路升级,去哪里都抱着学习的态度就很安心。”
“毕竟学习是一辈子的事,‘老师’也曾经都是‘学生’。”
“Bin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