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学院新闻
  •   >   正文
  • 学院新闻

    我和成大广编这十年②|王珏殷:飞鸿踏雪泥,往事犹可忆

    [成大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动学院]    发布日期:2022-10-12    浏览次数:

    本网消息(图/文:王珏殷  责编:陈扬)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时光荏苒,转瞬即逝,一晃已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办学的第18个年头。如今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四川省“四有”好老师等众多光环“加持”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曾从零开启、蹒跚学步、栉风沐雨、上下求索。作为该专业第一位专任教师,很荣幸在此分享几则专业建设之初的轶事以飨读者。

    1:华西都市报报道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前身)成立


    (一)“无双”(无场地、无设备)专业的改观

    2006年6月14日,华西都市报以《本土艺术又添新摇篮,成大新设艺术学院》为题报道学院成立,这时校外办学点包括广播电视编导(以下均简称“广编”)在内的几个专业刚刚正式回归成大麾下。然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广编专业首当其冲面临的就是教学条件匮乏的问题。后来学院在新空间广场一食堂三楼找到栖身之地,从原教育学院运来课桌家具,但即将完成大二学习的首届广编专业学生仍旧面临无设备、无机房、无场所可用的困难。

    万事开头难。学院由院长牵头,采取了“三步走”策略。一是“借”,向文新学院、原美术学院借用摄录设备,向计算机科学系、图书馆借用计算机室,虽然只是几台不敷使用的磁带DV摄像机,一两个几乎跑不动编辑软件的计算机教室,却暂时缓解了广编专业一学期的“无米之炊”。二是“跑”,不断到行政楼向校领导汇报、请相关处室协调支持,请求批准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和划拨场地。三是“请”,请来能带有设备或资源的行业老师为学生授课,尽力弥补当时的条件所缺。

    广编专业办学条件匮乏引起了学校重视,2007年底,学校划拨第一笔47万余元专项经费用于摄录仪器设备购置,稍后再度划拨30余万元用于非线性编辑教室建设,并将距离学院百步之遥的第六教学楼6217教室改作编辑教室场地划归广编专业使用。至此,广编专业终于拥有了包括十余台(套)广播级、专业级摄录一体机、编辑录像机,三十余台(套)大洋非编工作站、PC非线性编辑电脑等在内的首批专用教学仪器设备,初步满足了标准清晰度全数字化视频制作的基本教学条件。

    2:广编专业2005级学生正在操作首套大洋D³-Edit非线性编辑工作站

    3:学院新闻中心学生使用首批摄录设备赴都江堰市向峨乡地震灾区采访拍摄


    (二)第一批教师与第一轮获奖

    “古之学者必有师”,原艺术学院专业教师的得来却源自一个“惊喜”。学院初建时,由于原办学点未留下教师档案等资料,学院院长、书记等领导出面与学生一一谈心,一是叮嘱他们做好回归成大、适应成大的准备,二是了解同学们对哪些曾经任课老师的满意度最高。这样,学院陆续找回了王海波、韦庠等老师,记得有一天我本人也接到学院电话,又惊又喜……在外人听来,这不过是广编专业举办之初的一桩“趣闻”,直到开始分担专业运行的一些工作之后,我头脑中才能想象出学院领导指着课表一个个询问学生的场景,感叹专业起步之难,发展来之不易。截至2011年,影视艺术系已有王珏殷、王海波、万荣英、韦庠、李姝、刘倩、肖雪蕾、廖涛等老师,初步形成了基础的师资队伍。


    4-5:珍贵的瞬间——王珏殷、王海波在教师公招初试成绩单上签字


    学院历来重视课堂教学和青年教师培养,对专业特别年轻、老师特别年轻的“广编”则要求更高、希冀更大。2008年起学院启动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以“传帮带”形式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要求青年教师在课堂上“立得住”,每一名青年教师均由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指导不少于一年,不断为广编专业教师注入发奋图强、力争上游、敢闯敢拼的“基因”。在2008、2010年两届全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广编专业两名新进助教表现突出、力克群雄,分别获得全校一等奖、二等奖,使广编专业开始为校内其他院系同行所知晓和了解。

    6-7:王珏殷、刘倩于20082010年分获成大教学竞赛一等奖、二等奖


    (三)实践出真知:回顾早期实践与放映

    理性和实践犹如双翼,对于广编专业来说缺一不可。我本人难忘的广编师生联合实践创作项目有两个:

    其一是成都大学校庆30周年文艺晚会录制。2008年12月8日,学校在体育馆举行“三十弦歌”建校30周年校庆文艺晚会。前期筹备过程中,校内曾有邀请市级媒体、校外公司等承担晚会转播录制等不同建议。但时任副校长雷兵教授提议,学校已成立艺术学院、开设广编专业,应当全力支持他们完成这一光荣任务。广编专业师生于2008年10月组建了LED背景制作团队和现场转播团队,利用新购入的一台四讯道导播台、借用的一台四讯道导播台和学院已有设备,紧锣密鼓地开展制作、准备和训练,最终圆满完成文艺晚会全部LED背景视频制作、放映和切换,以及晚会多机位现场转播和录制任务。这是一次标准清晰度条件下的全数字化多讯道转播实践,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5-2007级部分学生承担了摄像、助理导播、电编合成、音视频技术等工作,其中参与者毕业后均成为了省市广电媒体的骨干力量。

    8:校庆30周年文艺晚会现场,由广编专业师生承担转播和录制任务


    其二是本科合格评估电视片制作。2012年5月,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合格评估,党委宣传部委托学院制作本科合格评估电视片《求真求美,止于至善》。该片由文新学院原院长谭平教授撰稿,王珏殷老师任编导,韦庠老师配音解说,广编专业2010级9名学生承担主要的拍摄、剪辑、制片工作。该片主要讲述了成都学院(成都大学)建校以来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绩,时任校党委书记屠火明、校长周激流在片中接受了采访。该片在当年本科评估启动大会上播放,并制作为DVD赠予到校专家。

    9: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本科合格评估电视片DVD封面


    作品放映会也是自广编专业成立伊始便传承延续的“老传统”。2007年12月,2004级广编专业首开“毕业作品放映会”,毕业生汇报展示、在校生参与策划、排演、转播、制作逐步成为“规矩”。2008年12月,2005级广编专业毕业作品放映会“08末的三小时光影”则奠定了该活动的形式和规模基础,邀请到校领导、省市电视台和川师、理工等兄弟学院领导出席。之后广编专业定期汇编制作毕业作品集DVD、优秀学生作品集DVD,作为交流展示的载体。


    10-11:广编专业2005级毕业作品放映会节目单(动画专业李濯缨老师友情设计)

    12-132009-2010年,学生作品《红色.向日葵》成为首部同时入围四川电视节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双黄蛋”


    (四)几项难忘的“国际化”活动

    1、赴新进修与“新联培”项目启动

    广编专业的“国际化”基因源自2008年起学校教育国际化的全面发力,它有幸全程参与和见证了成大首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硕士联合培养项目的落地生根。

    2009年6月,学校经推荐、培训、英语测试、政审等环节后,遴选广编专业王珏殷等对口专业首批14名教师赴新西兰国立怀卡托理工学院(Wintec)访学进修。在新半年期间,我们与Wintec媒体艺术学院(Media Arts)同事密切合作、深入交流,设计了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和媒体艺术硕士联合培养课程体系,通过了Wintec学术委员会答辩,于2010年起正式启动首届教学。2010-2013年期间广编专业李姝、刘倩、肖雪蕾老师也先后赴新进修,逐步提升了学院办学国际化程度。

    14:王珏殷老师作为助教参与《活动影像概论》课程实践环节指导,图为《怀卡托时报》(Waikato Times2009731日新闻《中国教师细观Wintec教育方法》(Chinese Put Wintec Ways Under the Microscope)题图照

    15-16:李姝、刘倩老师在新访问进修


    2、“电视节进校园”的两个瞬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四川电视节国别主题日活动是行业为广编专业打开的第一扇“国际窗”。2011年11月11-20日,第十一届四川电视节国别主题日——俄罗斯主题日活动在成都大学举行,四川电视节组委会负责人、相关国家使(领)馆官员和广播电视机构(协会)负责人、节目创作人出席活动,学院班子和广编专业全体师生参与,这是广编专业首次以重要活动承办方身份参与四川电视节,开阔了师生国际视野,扩大了专业社会影响力。

    17:四川电视节俄罗斯主题日活动现场


    在俄罗斯主题日活动中,俄罗斯欧亚广播电视协会专家十分赞赏广编专业学生具有深度和高度的提问,从口袋里掏出一小袋俄罗斯雪松树种作为纪念赠给广编学生,希望它在成大校园生根发芽。

    18:俄罗斯代表向广编专业学生赠送树种


    20131119-20日,四川电视节组委会再次将两大重点国别日活动——加拿大主题日、澳大利亚主题日放在成都大学举行议程结束后,澳大利亚纪录片女导演、独立制片人Celeste Geer来到台下,希望摄影师能调转镜头,她要与编导专业提问交流和到场观片的可爱的全部成大学生们留下一张合影。

    19:四川电视节澳大利亚主题日活动现场

    20澳大利亚导演、独立制片人Celeste Geer现场交流提问的广编学生合影


    3、建立赴港参赛交流通道

    广编专业学子第一次携作品“走出去”则与学院客座教授、时任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后任电影学院院长)的卓伯棠教授大力支持有关。我本人曾作为入选学生短片导演于2003年10月在北京电影学院参加首届”大中华地区大学生影视奖“(”全球华语大学生影视奖“前身)期间结识卓教授。2007年10月四川电视节期间,我曾携成都大学和艺术学院介绍资料以及院长亲笔信拜访卓教授,他专门约我在其下榻宾馆茶叙,并向学院赠送了浸会大学学生作品集和“全球华语大学生影视奖”作品集。2008年5月,广编专业2004级学生刘禹受邀赴香港浸会大学参加”全球华语大学生影视奖“活动,这是广编专业学生首次向国际大学生影视赛事提交作品并受邀参加交流活动和颁奖典礼,主办方为受邀学生代表免除了活动期间住宿和往返交通费用。之后广编专业每年遴选优秀学生作品并选派代表赴港参加“全球华语大学生影视奖”活动,2015年学生短片《岔口色》荣获“最佳实验片”奖。

    212008年广编专业首名学生赴香港浸会大学参加“华语影视奖”活动

    222009年广编专业学生在香港浸会大学与吴宇森导演合影

    232012年广编专业学生在香港浸会大学与卓伯棠教授合影

    242012年广编专业学生在香港浸会大学与张同祖导演合影

    252013年广编专业学生在香港浸会大学与“金像奖”主席吴思远先生合影

    262015年广编专业学生短片在“全球华语大学生影视奖”获奖


    4、加入“成大——清迈”联合培养体系

    2018年12月16日,时任学院院长郭道荣教授作为随团代表之一,随时任成都市市长罗强赴泰国开展成都——清迈教育合作交流,与泰国清迈大学CAMT学院时任院长Pitipong签署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备忘录。这是影视与动画学院成立以来,首次与外方高校相关学院就研究生联合培养达成一致意向,为学院大步迈向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27:影视与动画学院与泰国清迈大学CAMT学院签署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备忘录

    28泰国清迈大学CAMT学院时任院长Pitipong来访商谈硕研究生联合培养事宜



    “数字记录世间我,时光评说天下人”,这是我在2009年毕业作品放映会上赠予广编学生的一副对联。正是因为广编师生葆有真诚、善良、进取、向上的赤子之心,不断在教学中和事业上追求卓越,方才取得本文开篇诸多“光环”的加持。本文所记述的不为人知的轶事,只是广编专业发展历程中的点滴露珠,仅供师生同仁追忆一乐。


    (作者20077月起担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20082月至20219月期间历任广播电视编导教研室负责人,影视艺术系副主任、主任,原艺术学院(原音乐与影视学院、原美术与影视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副院长,20219月起任斯特灵学院副院长。)








    关注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