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四川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位列全国高校专业排名第11位
一、专业概况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掌握广播电视发展的学科与产业前沿信息,具备影视艺术史论、影视节目创作与新媒体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纪录片导演、频道与栏目策划、节目采访制作等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人文素质、艺术修养、审美鉴赏能力、国际视野,适应数字时代与信息社会发展需求,毕业后能在新兴互联网公司、地方融媒体中心、影视广告传媒公司、各级广播电台、企事业宣传等部门,从事广播影视节目(网络视频艺术)的创意、策划、编剧、导演、拍摄、制作、管理、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自成立以来,先后获批校级特色专业(2008年),四川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3年)、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全国五星级专业(位列全国高校专业排名第11位)(2022年)。2020年,获评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是全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唯一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和示范教学团队,是全省第一批、成都大学第一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022年获批成立四川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2门课程获批四川省一流课程。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4人,教授3人,特聘副研究员2人,副教授11人,博士(含在读)12人,海外教育背景11人。其中,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首批入库导师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四川省专家服务团专家2人、四川省优秀教师1人、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1人、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评委、四川省宣传文化事业评审等省级专家多人。
围绕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先后搭建了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成都大学微电影创研中心、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微电影专委会理事单位、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委会理事单位、四川省广播影视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常驻单位、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单位、四川省广播电视学会理事单位等一系列平台;搭建了由官方传媒机构共建专业(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基地( 3个)、国家和省级学会共建科研和实践平台(14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个)、校内名师工作室(3个),校内“双带头人”专业工作室(12个)。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师生科研及创作成果丰富。我系教师先后获国家社科艺术基金项目立项1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30余项,厅局级课题40项,发表论文200余篇,撰写出版专著10余部。教师获国家、省市奖励50余项。师生在影视创作领域“服务大局”“围绕中心”,先后参与创作了2部院线电影、9部大型电视纪录片、300余部影视短片。在学习强国平台推出1个专栏和刊播30余部作品,中宣部学习强国对其中作品予以表彰。央视频新媒体平台开辟专栏,集中展播师生70余部讲述成都风物的作品。50余部学生作品在新华网播出。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突出国际化办学特色,先后与新西兰、泰国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硕/博士联合培养;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台湾地区等高校开展教师互访、学生交换项目;面向东盟十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收本科、硕士层次学生。
二、主干课程介绍
(一)《编剧基础》
该课程是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影视编剧的基础理论与运用技巧,培养学生在故事构思、剧本创作、脚本编写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视听语言的思维方式,通过文本转换的方式将文字可视化。要求学生对电影有一定认识基础,研读与讨论经典剧本,讲解剧本的结构、主题、段落、人物、事件等写作技巧,掌握故事“无中生有”的规律,在教师指导下创作出完整影视剧本。剧本写作会锻炼学生对艺术来源生活的审美直觉,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理解力、感应力、表现力与共情力,强化学生从生活中获得生动故事,提炼叙事精髓,形成丰富篇章,为后续《导演理论与实践》《毕业作品创作》等课程提供优质剧本,打下编剧思维基础。
(二)《导演理论与实践》
该课程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科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视听语言基础知识,是学生在完成摄像、剪辑等专业技能学习之后的综合运用,目的是要求学生具备导演意识和思维。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影视导演的理论,熟练运用并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创作加工,为形成良好的理论体系奠定基础。在理论基础完善的前提下,进行案例分析,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拍摄影视作品时的准备工作以及拍摄期间需要注意的问题,这对学生理解电影导演具体工作性质和内容起到重要作用。
(三)《摄像基础》
《电视摄像》课程是一门注重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的应用型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以“摄像技术”为核心,要求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摄像基本技术后,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理论学习和拍摄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电视摄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全面掌握电视摄像的基本方法、思维技巧和艺术手段,并在实践过程中,练就扎实的技术功底。本课程聚焦三大培养目标:一是“美育”育才:提高艺术鉴赏品位,浸染影视作品文化品格;二是“专业”育才:理解摄影对“影视本体”的影响,掌握基本摄影技术,具备初步独立开展短视频拍摄的实战能力,完成“四会”能力之一的建构;三是“思政”育才:坚守核心价值观念,树立中国文化自信,注重天府文化传播,培养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尊师重教、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和做事作风。
(四)《电视编辑》
本课程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必修课程,在学生具备艺术的基本概念及视听语言常识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于影视语言尤其是蒙太奇语言的理解和掌握。为后续创作类课程奠定基础,与同期开设的拍摄与制作课程群形成“摄——制”完整的制作教学链条。本课程通过剪辑软件初步训练、镜头的常规运用、剪辑的基本原则、类型化蒙太奇运用等方面的教学和练习,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影视语言的基本特征,独立运用专业软件展开基础的影视后期剪辑,较为熟练地完成流畅性的剪辑,对景别、角度、动作进行初步的处理,逐步形成一定的影视蒙太奇思维。在“讲授——创作——讲评”模式下通过不同的元素练习,培养扎实的编辑基本功。
(五)《网络视听节目制作》
课程是在有一定视听语言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实践,锻炼学生对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作品的理解、认识和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以往影视创作理论和技巧的能力。通过批评、策划加上实践操作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电视节目拍摄与制作能力,同时提高的学生影视与艺术审美与表达能力、媒介素养和更为宽广的影视媒介艺术视野。通过课程的教学与实操,让学生们能够独立地去完成一些不同类型和题材的电视节目拍摄与后期制作项目,同时也旨在使学生能够运用专业的影像表达思维和视角去表达当前的一些大众媒介现象和影像文化类型与当代情感以及艺术表达,为接下来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动手操作能力提升与专业实践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具备用镜头和影像编辑去表达、去思考的能力和素质。
(六)《纪录片创作》
本课程属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高年级必修课。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外纪录片的理论、观念与创作方法。课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视听语言和影像叙事手法,从历时、共时的双重维度考查具有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选题并展开非虚构影像创作。课程采取“对分+翻转”融合教学,将纪录片类型特征和创作手法贯穿史论学习进行讨论和辨析。解析经典片例的同时,引入关于真实的核心概念理解和跨学科视野探讨,通过全案教学与过程分层指导,将纪录片的内涵、外延与媒介属性置于分组作业和项目创作中去理解,在团队合作中习得知识并掌握技能。最终培养学生非虚构影像的鉴赏能力、导演思维能力、影像叙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今后进入专业场域工作和研究奠定基础。
三、主要教师
刘彤 副院长,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十二批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首批入库导师,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优秀教师。从事广播影视、新媒体传播、社会舆情、地域文化等研究与教学工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电视》《当代传播》《中国出版》《当代电视》《传媒》《电视研究》等重要报刊上发表60余篇文章,第一作者专著6部、主编省部级规划教材2部,主持或主持完成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四川省社科基金、四川省政府政务调研等在内的省部级课题6项(其中省部级重大课题1项),获国家广电总局电视文艺星光奖三等奖2次,获四川省政府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2项作品受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表彰,1项成果获国家民委表彰。
苟强诗 中共党员,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中国高校影视学微电影专委会理事、四川省广播影视高等教育学会理事、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影视专委会委员,入选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雏鹰人才”计划。
承担课程:《视听语言》(一流线上课程)、《影视文学导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亚洲电影作品细读》等。
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电影理论与批评、动画学。
学术成果: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多篇收入CSSCI来源期刊、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四川省社科规划基地重大项目等课题10项。
创作实践:担任院线电影《三十年》首席编剧,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九届“学院奖”剧情片(教师)二等奖;个人纯文学剧本、诗歌集多部;指导学生作品荣获省级及以上一、二、三等奖三十余次。
王珏殷 副教授,中共党员,广播电视学在职博士。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微电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微电影创研中心常务副主任,四川省广播电视学会理事、高校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副研究员,四川省广电局影视作品审查专家、四川广播电视台节目考评专家、四川省专家服务团成员。
发表论文30余篇,编著教材1部,主持省厅级、校级课题5项,在1项国家社科重大委托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3项省厅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中担任主研。担任编导、编剧、摄像、剪辑等职务,主创及参与创作影视作品200余部(集),撰稿、编导纪录片60余部(集),签约创作电影、电视剧剧本3部,现场录制大型晚会及获奖文艺剧目100余台(部),2部作品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李茂华,影视艺术系主任,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四川省广播影视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四川省广播电视学会电视剧专委会执行委员,四川云智青少年网信启蒙和素养研究院理事,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广播影视研究中心主任。曾在《现代传播》《中国电视》《中州学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影评介》《电视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被CSSCI期刊收录;主持省厅级、校级课题5项,参研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3项省厅级课题。出版《电视剧批评论》《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与中华文化价值观建构研究》等专著两部。获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奖三等奖2次,获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院奖”专著类三等奖2次,四川省广播电视学会论文论著评选一等奖2次。
邓瑶,影视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同济大学、美国雪城大学,曾任美国中文电视曼哈顿记者站出镜记者,2016年任成都电视台公共频道新闻部副主任(挂职),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电影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在影视艺术、新媒体传播研究方面有10年的学术积累。主研、参研省部级、省厅级项目7项,主持、参与校级教改项目8项。在《当代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影评介》《青年记者》《电影文学》等刊物发表影视传媒类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6篇,国际会议论文1篇,C扩3篇,学术论文先后获得各类学术奖项6次,多次指导学生作品参赛获奖。
刘晓萍,中共党员,1981年生,四川眉山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第十二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成都市“雏鹰计划”入选者,成都大学“青椒计划”青年科研新锐,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比较艺术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四川省美学学会理事、中国剪辑学会短片短视频艺委会理事。共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独撰身份发表CSSCI论文10余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作为子课题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省厅级课题多项。
陈彦均,副教授,电影学博士,毕业于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四川省电影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影史论与华语电影文化。
在《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当代文坛》等CSSCI(含扩展版)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20世纪80年代国产娱乐片的“伤痕”叙事》(《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0年第11期)、《21世纪CG电影人物从配角向主角的成功逆袭》(《电影新作》,2020年第2期)等等;主持课题: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参与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中青班项目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专项项目。曾参加由《当代电影》主办的“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参会论文被择选为精选论文并获发表。曾参加“中国电影史年会”等学术会议并做主题发言。
朱婧雯,副教授,中共党员,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在站),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副研究员、新闻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史学专委会、中国认知传播学会理事,四川省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专委会委员。主研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项目、国家特别委托项目及部级课题共3项,主持四川省哲社、中广联等省厅级课题共5项。在《现代传播》《南京社会科学》《中州学刊》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篇论文获《人大复印资料》、人民网-传媒频道全文转载。出版专著1部,任《广播电视教程》(四川大学出版社)副主编。获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院奖”论文一等奖1项、省级学会奖2项。主要研究领域:认知传播理论,影视史论与批评。
卢康,副教授,先后毕业于汕头大学文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分别获文学学士、电影学硕士、艺术学博士学位。四川省广播影视学会会员,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会员,比较艺术学专委会会员,主要从事影视理论与批评、受众史论方面的研究。自2010年参加工作以来,主持、参与多项教育部、省厅级科研与教改课题,发表近30篇影视理论与批评类论文。主要教授课程包括《影视理论与批评》《广播影视作品赏析》《电视节目形态研究》《电视节目制作》等课程,曾获2012年四川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节“艺术教育论文二等奖”;2014年四川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学生作品短片组“优秀指导教师奖”等。
但敏,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广播影视文艺学博士,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电影家协会会员,四川戏剧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广播电视局专家库(纪录片组)成员,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
出版专著3部,在CSSCI来源期刊及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省部级重点课题1项,省厅级项目4项,校级项目3项,主研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1项,省厅级项目10余项。
作为编导和制片创作100集大型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参与创作大型电视连续剧《天下粮田》《火红年华》,均在央视1套黄金时间播出,作为执行导演、策划、联合制片人等参与3部院线电影创作。
李姝,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成大首届“青椒计划”科研新锐,传媒研究院纪录片中心副主任,高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委会理事,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短片短视频艺委会理事,美国UPENN访问学者,加拿大劳瑞尔大学访问研究员,新西兰WINTEC访问学者,CDTV-5新闻部副主任(挂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影视专委会委员,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金鹏奖评委,中国网络视听大会金沙短片扶持计划评委,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省赛评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多项省厅级课题,发表学术文章60余篇,主(参)编论著3部。研究领域:导演艺术理论、非虚构影像与新媒体创作。主讲:《纪录片创作》、《影视专业英语》(双语)、《Short Video Creation》(英语)等。
刘倩,副教授,中共党员。
主要研究方向:电影导演理论、电影叙事研究。
新西兰国立怀卡托理工学院访问学者;中国儿童电影评论与推广委员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学会会员;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研究员;四川省语言委员会普通话评测员。
发表论文近40篇,撰写专著1部,翻译1部,教改专著1部,教材1部;主持省级课题3项、校级课题2项;担任7项国家级、省厅级课题主研;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1项,省级奖2项,市级奖1项。
获“青椒计划——青年教学名师奖”“教学质量奖”和“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10年指导学生1000余人次,指导作品100余部,获国内外微电影奖近50项,省级优秀指导教师奖5项,“成都大学金橙子电影节”创始人。
韦庠 副教授,中共党员,硕士生导师,成都大学青年教学名师。教育部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毕业成果质量评价专家(广播电视),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国家级普通话等级水平测试员,中国语文报刊协会朗读与表达能力专委会理事,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播音主持专委会副理事长兼副秘书长,四川省劳模工匠宣讲团指导组专家,四川省高校师资管理中心专家库成员,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播音主持专委会委员,四川省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朗诵组评审专家。
主持及参与省厅级课题6项,横向课题6项,参编教材4部,先后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余篇,出版有声电子读物3套。近三年主持或参演省级各类大型文艺活动30余台,担任策划并主创由四川省总工会、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等主办的省级大型赛事及活动多项。
陈矿,戏剧影视文学博士,影视与动画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中国电影家协会青年和新文艺群体工作委员会会员,国际古典学年鉴学会编审,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员,中国比较艺术学会会员,四川省广播影视高等教育学会会员,四川省网络视听协会动漫专委会会员,四川省电影协会会员,成都市电影电视家协会会员。
迄今为止,发表和翻译若干哲学、文学、戏剧影视和艺术文章20余篇,主持四川省社会科学外语专项项目1项,四川省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项,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项;主研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项,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戏剧影视美学、艺术理论与比较文学。
钟菁,女,陕西西安人,讲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四川省电视家协会会员,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美学与新媒体策划学。目前已在《当代文坛》《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影文学》《电影评介》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已出版专著《中国秦腔史》《用镜头书写文学情怀—文学电影的界说》等。主讲课程有《纪录片创作》《电影分析与批评》《新媒体文案写作》《电视节目营销与策划》等。
四、主要成果
(一)专业建设
2008年获批校级特色专业
2013年获批四川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2020年获批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2年获全国五星级专业称号(位列全国高校专业排名第11位)
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示范教学团队、示范课程
四川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大学共建成都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纳入共建专业范围)
(二)专业平台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微电影专委会副会长单位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委会理事单位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产业专委会理事单位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微电影创研中心
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短片与短视频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
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比较艺术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单位
四川省电影家协会评论专委会副主任单位
四川省广播影视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
与四川电视台共建广播影视实习实训基地
与四川新闻网共建广播影视实习实训基地
与二更视频联合共建二更影视人才培养基地
金沙短片扶持计划培优示范点(成都电视台)
与成都电视台联合共建广播影视人才培养基地
与成都市影视服务中心建立影视服务平台战略合作基地
教育部实践基地: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艺术学实践教育基地
教育部实践基地:成都大学—火猴互动科技协同育人实践基地
教育部实践基地:成都大学——华栖云科技:融媒体内容生产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三)教学成果
《服务东盟合作,共建“一带一路”:艺术类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基于“同中有异”的东盟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立项四川省2021-2023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技术赋能与范式创新:5G时代地方高校影视传媒类专业“四全人才培养”的定位与实践》立项四川省2021-2023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一般项目;
《基于“艺工融合、院媒融合、场景融合”的“视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探索》立项四川省2021-2023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一般项目;
《地方高校院系层面微观三全育人体系构建的“54321”模式探索与实践》获2021年度成都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三)科研成果
1.代表性科研课题: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当代印度电影导演创作研究(编号15CC126)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支持项目:后现代艺术的政治性与当代艺术的“中国性”重建(14YJC760038)
四川省社科规划支持项目:四川省社科基金支持项目:艺术自律维度下的巴尔蒂斯研究(SC20WY001)
四川省政府政务调研项目:四川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价值研究(川府研发〔2018〕3号)
四川省政府政务调研项目:四川地域文化彰显国家价值的策略及路径研究(川办函〔2017〕119号)
四川省政府政务调研项目:四川“网络季节性舆情”的生成与治理对策研究(川办函〔2016〕61号)
四川艺术基金一般项目2020年资助项目: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美术创作人才类)
2.代表性专著
李茂华著:《历史题材电视剧与中华文化价值观构建》
朱婧雯著:《电视新闻评论:从本体到跨媒介的话语功能考察》
刘倩著:《当代影视编剧与艺术创作》
苟强诗著:《民国时期上海的文学与法律(1927—1937)》
李茂华等著:《电视剧批评论》
但敏著:《新纪录电影的影像建构——以迈克·摩尔纪录电影为例》
刘倩著:《中国当代儿童电影伦理叙事与情感投射方法研究》
刘彤等著:《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技术转型的“现代学徒制”路径研究》
廖涛著:《戏剧表演与艺术创造》
刘倩译:《心灵的杂技——形体训练表演课》
3.科研获奖
四川省哲社奖:《琳达·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专著)
成都市哲社奖:《接受主体的认知传播机制考察》(论文)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跨界对话与心灵表达:动画纪录片的艺术疗愈功能》(论文)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会奖”:《理论演进、认知区隔与社交危机:技术流视阈下中国电视批评六十年》
(三)实践成果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获奖成果:《脱贫攻坚 你我齐参与》(电视类)(主创:王晓东、刘彤、徐丽、罗丹、李蓉)“2018年优秀全国脱贫攻坚公益广告入围作品”
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2019年学院师生假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成果):关于影视作品对民族地区小学生影响的调研报告
2020年度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短视频文化对少数民族农村青年影响研究
师生30余部作品在“学习强国”国家平台、四川平台播出:系列短视频《大渡河畔春暖花开》(5集)(主创:伏东海)、《致武汉》(主创: 韦庠)
《你是我的阳光》(主创:刘彤、张志巍、伏东海、万思彤、邓瑶、田志)获中宣部“我爱我的祖国”微视频、摄影作品大赛三等奖
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百部看四川”微视频:《一把剪刀闯世界》《追唐卡的人》《唐昌布鞋:一针一线寄情怀》(主创:刘彤)
与四川新闻网联合创作原创MV项目《起飞》,被纳入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年度工作报告
创作类项目(国家电影局):院线电影《三十年》获国家电影局电影公映许可证(电审故字[2018]第837号)
创作类项目(国家电影局):院线电影《父子拳王》
备注: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但敏老师担任该影片联合制片人之一。该片入围 “美国亚洲影视节金橡树奖” “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FIRST青年电影展”等,并荣获美国亚洲影视节金橡树奖最佳男演员奖,第四届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等奖项。
创作类项目(中央电视台):大型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
备注: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但敏老师作为主创人员,参与了《可爱的中国》《重庆谈判》《烈火中的永生》等分集的拍摄制作工作。
创作类项目(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红旗漫卷西风——红军长征在四川》
备注:主创为斯特灵学院副院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王珏殷。该片获得第九届“巴蜀文艺奖”
创作类项目(“四川艺术基金”):2020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讴歌红色四川,寻找船工精神——纪念红军强渡大渡河85周年摄影创作》(主创:伏东海)
创作类项目(“四川文化馆”):《技艺巴蜀》系列专题片(10集)(主创:刘彤)
创作类项目(“康巴卫视”):系列纪录片《逐梦前行》(1-3季 共30集)(主创:刘彤)
创作类项目(香港“第十四届全球华语大学生影视奖”):纪录片《尓玛天梯》(指导老师 伏东海)(主创:高铭扬)
创作类项目(挑战杯):《乡村影像志,红色文旅情——长征沿线(大渡河)乡村文化振兴问题的影像调查研究》(指导老师伏东海)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 全国三等奖
学生作品《鹤鸣山涧》《你是我的阳光》《大渡河畔春暖花开》等登陆央视频·智片场(70余部)
学生作品《守岁》获第四届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入围
2021年10月,我院师生受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山西省阳泉市委人才工作领导组办公室邀请,前往山西阳泉参加“中共创建第一城杯·我眼中的阳泉”全国大学生微电影邀请赛,并荣获优秀奖。
实践周学生作品登陆川观拍客频道
第十六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五、优秀毕业生
1.发挥专业优势,成为行业中坚
陈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级校友。深圳卫视制片人、导演,广电总局“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奖”获得者;代表作:《年代秀》《诗意中国》《我的白大褂》等。
杨晓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友,纪录片导演。代表作:《中国影像方志·乡城篇》(CCTV-10播出)、大型纪录片《千年国医》、纪录电影《穿越丝路的花雨》(CCTV播出)等。
邱添乐,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友,字节跳动内容中心执行制片人,曾任湖南卫视导演。
詹杰(二排右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友,斗鱼品牌公关部策划人,曾任重庆卫视导演、中和(北京)影业策划人。
罗意林(右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友,现为“小红书” 娱乐内容专家,曾任旅游卫视制片人、导演。
张朋(左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友,电影美术师,代表作:电影《左耳》《嫌疑人X的献身》《唐人街探案》等。
陈泽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友,剪辑指导。曾任腾讯视频和黑龙江卫视联合播出的明星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后期剪辑组长。中央电视台一套和十套演播出的现象级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浙江卫视《汉字风云会》各期责任主剪。
林秋岚(右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友,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制作硕士,杜琪峰(香港)电影工作室编剧、制片。
宋吉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友,曾任职CCTV西部旅游频道执行导演,先后导演《行走》、《寻找西部最美乡村》等系列栏目。现从事新媒体行业,就职于国内知名头部MCN机构,担任团队主理人,负责孵化现象级IP内容,打造垂直品类账号矩阵。
孙小涛(左一),影视艺术系校友,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曲艺家协会理事,“四川省大学生曲艺联盟”发起人,曾被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专题报道。
杨超山,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友,现任巴中市恩阳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作品《有诚可扰》曾被腾讯网、土豆网、优酷网竞相装载,网络播放量超300万。
杨岳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友,现就职于中广天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任执行制片人,曾任云南卫视《我从远方来》执行制片人,纪录片《选择长沙》执行总导演。
易敏,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友,毕业后入职上海电影制片厂任职编剧,现就职于芒果影视,担任tap游戏《我是航海家》总编剧,和湖南投资华夏集团合作,担任芙蓉镇沉浸式演艺《毕兹卡的狂欢》编剧顾问、红石林沉浸式互动游戏《幻彩红石林》编剧顾问,与尼罗合作网台剧《天地英雄组》、漫画师zero合作《不可爱的ta》
王旭,影视与动画学院校友,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成视新闻》编辑、记者,长期采编全国“两会”重大报道,曾因提问教育部长陈宝生被观众熟悉。
曾俊鹏(右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友,曾任院学生会副主席,现于新华社四川分社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周彦昶(左一),成都大学-WINTEC联合培养媒体艺术硕士,新西兰中华电视网编辑、记者。
简远会(右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友,现于在简阳市东溪街道扶贫办工作,参与打造双河社区示范社区、示范小区(唐家大院)。
李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友,长期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现任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黄猫垭镇党委副书记。
刘乔阳,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友,长期奋战于“脱贫攻坚”第一线,担任简阳市三合镇塘坝村党总支部青年委员、简阳市“一村一大”志愿者管理委员会主任、小型村党总支部副书记。
徐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友,上海洋铭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演播室设备研发和推广负责人。
宋作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友,长沙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长沙三道木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冯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友,埃舍尔科技(成都)联合创始人、技术总监。
康严艺(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友,曾任校学生会主席、四川省学联委员、全国学联委员,现就职于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任项目部部长,任四川省青年创业促进会会员,负责四川省青年创业促进计划项目运营。
刘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友,四川智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今日头条”视频内容合作商
戴礼,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友,成都联创麦博广告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Ted X活动合作商
本科毕业留学学生:
黄如一:马来西亚理科大学
车婧蕾:约克大学(英国)
秦博伟: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
六、多元活动
香港浸会大学 卓伯棠教授授课
北京大学 李道新教授讲座
北京电影学院吴冠平教授讲座
著名导演宁敬武讲座现场
承办第五届“中国电视好演员”表彰盛典
配合成都市办好“中国大学生电视节”
第七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成都大学专场活动
中央电视台王智导演率队来我院拍摄纪录片《寻找瓦尔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