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消息(图/文:苟强诗 责编:陈扬)
记忆,是我们认识过去之存在的能力。
回忆,是我们纪念过去之存在的仪式。
成年后的记忆,总在潜意识的河流上航行;回忆,则总在某种现实契机下,将无意识的航线变道,有意识地回溯来时的人生之路。
今年国庆节期间,影视艺术系李茂华主任在系部群中,倡议各位老师均写一篇回忆“我与成大广编这十年”的故事文字。这顿时打翻了诸位老师的情感五味瓶,个中滋味刺激着回忆的引擎。这个倡议在影视系掀起了一场纪念广编专业十年之发展的回忆仪式,这是一次充满人生感慨的时光之旅。
回忆,总先萌生于个人。我于是拿出时光的算盘,拨弄计量时间的珠子,一粒一粒地算着:从入职成大算起,到2023年5月即将满十年。从2004年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正式招生算起,到2024年9月也即将满二十年。十年、二十年……以“十”为“周”的年份,总是一把开启纪念之门的钥匙,虽然这把钥匙仍在即将到来的未来,但也不妨提前开启回忆之旅。
一、广编专业来了首批博士、首位海归
川大博士毕业后的2013年3月,我来到成都大学艺术学院参加面试。当时的艺术学院还在第四教学楼。同时参加面试的有来自川大同级博士校友刘晓萍老师和毕业于美国雪城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的邓瑶老师。当时的面试,大家都准备得很好,每个人地试讲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当时准备了一个艺术传播的话题说开来,犹记得将孙悟空等神话人物拿来说明当代大众传播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当时的试讲是愉快的,学院留给我们的印象也是温馨的。没过多久,我们试讲三人就收到了学院录用通知。到岗执教后才得知,我和晓萍老师是学院人才引进的首批博士,邓瑶老师则是学院首位引进具有海外硕士学位文凭的“海归”!机缘巧合下大家就都成了“首批”或“首位”,那自然在学院的各项工作、本科教学、学术研究等方面都竭力而为。“首批”“首位”既是压力,也是肯定,只有加倍努力,才对得起这个“首”字!
影视艺术系部分教师合影
现在回想起来,艺术学院2013年的这场人才引进,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标志性意义。2013年前的影视系仅有6名专业教师,除部分外聘教师,他们支撑着当时一个本科专业和两个专科专业的教学任务。他们所承担的教学压力无疑是巨大的!我们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救兵”的角色。同时,2013年开启了学院引进博士、海归、实践型硕士教师的大门:从6人到9人,从9人到15人,从15人到19人,从19人到24人……,每次人才引进都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注入新鲜血液,激发新的发展动力。目前,影视艺术系专业教师2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人,博士在读2人,博士率50%,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教师8人,占比33%。
从近十年来的专业建设来看,专业要发展必须要花大力气引进人才!人才是关键!急需人才更是关键的关键!
二、“逼上梁山”登上讲台教台词
在入职成大之前,我已有将近一年的高校教学经验,那是以外聘方式讲授个人擅长的专业课程。但没想到正式入职后,有一门表演专业的课程却难为住了我:台词课!对于从未受过专业舞台表演与台词学习与训练的我而言,这门课无疑困扰了我一阵子。在本专科学生多,专业教师数量不充足的拮据现实下,调换课的想法在一次表达之后,只能让自己咬着牙啃下这块硬骨头!我第一次明白:一位专业教师能够上什么课和学院希望你能上什么课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一年半后,当自己担任系主任面对如何安排教学任务时,方理解合理安排教学任务的不易。
2013级影视表演专业校友拥忠格西(左一)在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革命历史话剧《芙蓉花红》中担任副导演并出演罗世文、眼镜等多个角色
但台词课如何讲呢?一方面,我只有发挥北方人普通话发音基础较好的地方性优势,在课堂上教科书式细扣发音部位与方法,从模仿行业里手到示范关键发音,一方面,我感受到台词除了字正腔圆的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让台词在表达中呈现典型的人物形象、内心情感、意义内涵等,而这无疑是文学专业的优势啊!对于文学专业出身的我而言,似乎找到了如何上好台词不误人子弟的方法。在后来的课堂上,我让同学们选择经典话剧桥段,在角色扮演中共同探讨台词的文学表现力,在确保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和当时表演专业的同学们打得火热!这段台词课的教学时光,虽然只讲授了两学期,但对于我而言却成为高校执教生涯中难忘的一次授课经历。
回想从教以来,从每学期承担4门左右本专科课程,到现在每学期1-2门本硕课程。既经历了之前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以确保专业教学正常开展的“保运行”阶段,又正在经历当下注重“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建设的“金课”阶段。虽然不同阶段的侧重有所不同,但“如何想方设法上好一堂课、一门课”的问题,始终是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思考的首要与核心问题。
2016年录制影视艺术系首门MOOCs《视听语言》
目前,对于成功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广编专业而言,线上、线下、混合等各种类型的课程内涵建设及其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设,则成为今后专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核心与关键。
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获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2013年11月6日,四川省教育厅发布了第二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申报工作通知,时任艺术学院教学副院长的王小军副教授,认为专业建设要抓住机遇,于是立刻组织了项目申报工作4人组,系主任、首批博士均参与其中。这也是我入职以来,在专业建设中参与的第一个省级专业建设项目申报书的撰写与申报工作。那时,在小军院长的带领下,建立QQ工作群、分配任务到人头、研读申报书、了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办学历史与现状、搜集文献资料、分工撰写申报书、汇总一稿修改二稿、文字表述与图文并茂、标题修辞与版式设计……那时抱着学习与锻炼的想法一头扎入项目申报当中。大家在深夜的QQ工作群聊中,越聊越兴奋:新的专业改革想法、申报书的结构调整、内容的重点与特色……都一字字的凝练与融入到新的版本撰写之中。整个申报书的撰写与申报,虽然历经深夜的烧脑、疲惫,但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深刻的却依然是在申报交流中碰撞产生专业改革的“火花”与熬夜奋进的“战友情”!
如果现在你问我如何让一名新进教师快速了解本专业的办学历史、发展现状与改革创新走势?我会毫不犹疑地说:让他参与一次专业建设省级项目申报工作!让他在文字的书写与凝练、数据的整理与呈现中感受与了解!
2013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获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项目教育厅公示网页
2013年12月11日传来捷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获批四川省第二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在获悉立项后,大家喜上眉梢!小军院长牵头申报的“综改”项目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获批的第一个省级专业建设项目。广编从2008年校级特色专业到2021年省级一流专业再到2022国家级一流专业的获批,2013年广编“综改”是影视系专业建设过程中一次重要的综合改革。
从近十年来的专业建设来看,专业要发展必须要团队协作,集结优势资源,想方设法冲击高级别专业建设项目,这是带动与激活专业提质升档、创新发展,乃至跨越发展的重要路径!
四、邀请两位“大牛”莅临学院指导交流
高校学术理论研究与专业教学实践,两者关系如何处理,既与一定时期的办学政策导向、高校自身所处发展阶段等相关,又与学科专业内在属性及其相关师资个人情况相联。对于尚处于省内创业发展阶段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而言,打开学科专业发展的国际化视野、走上别具特色的专业化发展之路,是需要积极学习与探索的。回想广编十年,对这个问题给予积极影响与引导的,就不得不提到当时在学院大力支持下,成功邀请两位“大牛”到学院讲学的事情——2015年10月,国际著名纪录片理论家布莱恩·温斯顿教授和2017年5月,我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谢飞应邀到学院讲学。
两位“大牛”均和蔼可亲,到校后纷纷开展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座谈、高端学术讲座与交流,他们或走进课堂亲自授课,指导学生创作实践,或通过电影沙龙现场解惑答疑,钩沉影视历史强调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之基。
他们都是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融合发展且硕果累累的代表人物。因此,通过这两次活动,对于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之于教师自身发展、学生课程学习,乃至当时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特色凝练与发展路子,都给予了相当良好的影响——影视创作实践千万不能轻视理论的研究与指导(布莱恩教授)、影视创作的实践在重视自身理论引导的同时,要加强文学素养之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作用。他们对影视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创作实践的闪光理念,业已融入编导专业自身发展。
2017年5月,我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谢飞、江世雄等七位导演应邀到学院讲学
五、一个“定居-游牧民”的工作生活
对于我们日常所说的“工作单位”,有的人工作很稳定,长期服务于一个单位,那么,他便是某个工作单位的“定居民”;有的人工作周期变动,总是短期服务于一个单位,那么,他便是某些工作单位的“游牧民”。对于2013年之后的大多数广播电视编导老师而言,似乎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是“定居-游牧民”的状态。怎么理解呢?也就是入职成大“定居”后,“游牧”于二级学院的重组重构之中。不是工作单位不稳定,而是学校与学院发展太快了!
2013年5月,入职成大艺术学院,而在差2个月就满2年之时,学校为进一步明确学科属性与特色,艺术学院更名为音乐与影视学院(2015.03-2015.11)。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当时的艺术学院有两个系:影视艺术系、音乐与舞蹈系。两年之后,音乐与影视学院又与当时的美术学院合并为美术与影视学院(2015.11-2017.11),从当时的两个系部两个本科专业,发展成四个系部五个本科专业。学院规模、专业数量、学科平台等一下子得到了整体提升。而在十个月后,在美术与影视学院基础上,学校又组建成立了中国-东盟艺术学院(2017.11-至今),广播电视编导与动画专业牵手组成新的影视与动画学院,成为中国-东盟艺术学院“三院一部”中的“一院”。在这期间,广编专业的办学点随着学院一起,也便经历了第四教学楼、第一教学楼、高等研究院、第二教学楼,目前在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运动员村——“东盟”新校区扎根落户。
2017年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成立仪式现场
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校区风景一角(D栋为影视与动画学院办学大楼)
影视与动画学院D栋大厅
在谈起这段发展历程时,我常常开玩笑说:“有段时间我们一年换一个单位。这在全国高校当中可能是罕见的。”话里没有吐槽,而是源于发展之快的自豪!
回想这段“定居-游牧民”的工作经历,深感学科专业要发展,一方面要依赖于学校内部资源的稳定补给,乃至校内学科专业资源重组,优化内部结构,以此激活新的发展动能;一方面如果要期待更大发展,则关键要依靠国家的发展战略或倡议,主动对接、积极服务、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从艺术学院到音乐与影视学院,再到美术与影视学院,属于校内学科专业资源重组,优化内部结构,激化发展内驱力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校内创业的第二阶段,专业建设、学术研究与地方服务进一步发展。2017年11月以来,作为成都市积极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而成立的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则为影视学科专业的发展冲破了“地域限制”而走上了国际化高平台的康庄大道,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则在学校、学院领导的引领与大力支持下、专业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得到了长足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进入自身发展的第三阶段——全国创业发展新阶段,从立足成都,服务四川,努力走向全国的阶段。
记忆,是我们认识过去之存在的能力。
回忆,是我们纪念过去之存在的仪式。
未来,是我们安放过去之存在的归宿。
“我和成大广编这十年”,由我们自身记忆的本能,展开了一场回忆的仪式,仪式可繁可简,但不可或缺,上述所记也是顺从记忆本能的直观。这十年,故事太多了,好比天上的繁星。抬望眼,总是优先看到最闪亮的几颗。上述经历,也便是在这场回忆仪式中优先想到的繁星中的几颗,可能不是最亮,但却是深刻的。
当然,从记忆而回忆,从回忆而走向未来。作为时间的生物,在当前的科技条件下,我们注定回不去,只能向未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的第四个阶段——高精尖技术驱动下的专业本体新认知与“技”“艺”交叉融合发展的新业态。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未来十年怎么走?“我和成大广编未来十年”怎么写?在经历了艰难拓荒、起步发展的广编专业,相信大家均会找到属于各自精彩的广编故事!今日广编专业建设之成果来之不易,我们在此需要感谢的人与事太多太多!就让我们继续发扬广编团结奋进的专业建设精神,共同期待广编人下一个“十年”吧!
加油!站在新起跑线上的广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