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学院新闻
  •   >   正文
  • 学院新闻

    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成大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动学院]    发布日期:2022-06-15    浏览次数:

     本网消息(图/文:李茂华  责编:陈扬)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2021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经过近20年的持续建设,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这是继2020年动画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以来我院获批的又一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得到信息后,学院师生高兴的说:“影视与动画学院已成为‘双一流专业’学院!”据官方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成都大学现有二级学院中拥有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仅有2个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是其中之一。


    (图1:教育部2021年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知文件首页)


    回望广编:定位准确,扎根地方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1年启动论证申报工作,2004年正式招生,2008年获批校级特色专业,2013年立项四川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4年与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共建“新闻学院”,2015年获得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并招收首届广播电视领域艺术硕士研究生2020年获批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3月被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评为全国五星级专业,位列全国专业排名第11位2022年6月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本专业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一是论证阶段(2001-2003年),与市级媒体联合申报本专业,找准电视媒体编导制作岗位的人才缺口。二是发展阶段(2004-2014年),与市委宣传部共建成都新闻学院,形成校媒“业务骨干互挂”机制。三是成长阶段(2015-2020年),获广播电视领域艺术专硕授权,依托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招收学历留学生,立项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示范教学团队、示范课程。四是成熟阶段(2020年迄今),获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全国五星级专业排名第11,获批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教学研究中心、四川省学科竞赛项目、四川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获批立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图2: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沿革)


    在长达20年的专业建设探索过程中,本专业形成了两点专业定位和凝练了三点专业特色。专业定位方面,一是依托与成都市委宣传部共建的“成都新闻学院”,瞄准媒体融合时代的人才缺口,培养政治上过硬,适应各级融媒体中心业务需求的创意制作人才;二是依托成都市政府支持内设的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面向一带一路国家招收学历留学生,培养具有跨文化胜任力的知华友华爱华传播人才。专业特色方面,一是扎根地方,紧跟国家媒体融合步伐,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既守住传统媒体就业面向,又出击网络视听领域,实现人才培养转型;二是课程思政,汇聚教学、科研、思政和党建合力,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成为全省唯一拥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示范团队、示范课程和示范研究中心的编导专业;三是面向东盟,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学历留学生,探索专业技能型、应用研究型、文化传播型分层式培养。


    守望广编:教师团队,培养大爱

    截至目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4人,教授、副教授14人,博士12人,海外教育背景11人。其中,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首批入库导师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四川省专家服务团专家2人、四川省优秀教师1人、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1人,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评委、四川省宣传文化事业评审等省级专家10余人。先后聘任了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周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彭吉象、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欧阳宏生、香港浸会大学卓伯棠、北京电影学院姚国强、国家一级演员黄宏、中央电视台王智等10余名学界业界专家担任客座教授。

    近年来,师生在影视创作领域“服务大局”“围绕中心”,先后创作了2部院线电影、9部大型电视纪录片、300余部影视短片。仅在2019至2020学年度,就在学习强国平台推出1个专栏和刊播30余部作品,中宣部学习强国对其中作品予以表彰;央视频新媒体平台开辟专栏,集中展播师生70余部讲述成都风物的作品;50余部学生作品在新华网播出;4部师生作品获国家广电总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扶持项目;假期社会调查报告获国家民委“民族工作与民族问题研究成果”优秀奖。近5年,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占比36%,涉及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主题的占比35%,涉及好人好事好现象主题的占比17%。


    (图3:本专业师生进行影视创作)


    (图4、图5:本专业灯光照明实践现场)


    专业课程全部完成课程思政转化,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示范专业、示范教学团队、示范研究中心各1个,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0门、各类项目10余个。100%的在职教授、副教授主讲过新生入学教育课、参加过新生研讨会,100%的在职专任教师开设过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创作等“德育讲座”。学生课堂教学测评中,院长第一课、新生教育课、“双带头人”工作室实践课和专业集中实训课的平均测评值分别为4.90、4.87、4.88、4.92(满分5分)。近5年,有9名教师获评成都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和入选“青椒计划”,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部级荣誉称号7项、省部级科研和创作奖励30余项。

    本专业培养了一大批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优秀毕业生:奋战在凉山州、喀什、马边县、石棉县等地区“扶贫攻坚”第一线的李科、郭达夫、徐良、简远会、杨磊等;获得全国、省、市表彰的优秀影视工作者陈磊、王旭、张朋、孙涛等;创新创业成绩突出的刘禹、冯凯、柯欣辰等。在校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其中近5年新生参加大学生党校学习和提交入党申请的比例均达到97%以上。


    (图6、图7:本专业假期社会实践现场)


    展望广编:聚焦“五化”,从零开始

    未来,广播电视编导将继续围绕学校“扎根成都、面向世界、服务社会”的服务定位精心培育专业,为国家培养更多思想精深、技艺精湛、视野开阔、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是专业思政体系化。实施以“引航工程、筑基工程、提升工程和圆梦工程”为框架的大学生4年教育发展全程规划,课程思政示范课、教改立项等在国家层面有突破。融媒体协同工作室和工作室混编党小组机制互融互促,学科经费、运行经费、绩效经费、实验室建设经费等充分保障,汇聚教学科研教师、教辅人员、外聘行业专家、政治辅导员、行政工作人员全员育人合力,课程思政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冲刺国家级。出台管理办法规范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纳入学分体系,细化专业教师参与假期育人实践纳入年终绩效和职称评聘基本教学工作量考核。

    二是培养过程实战化。构建基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项目分成机制,整合本专业师生力量形成人力资本与媒体开展对等项目开发。与媒体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体现“媒体属性”,共同实施课程和教材建设体现“能力属性”,共同打造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体现“职业属性”,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室体现“职场标准”,共同实施质量保障措施体现“岗位标准”。

    三是项目实训真实化。校内工作室聘任媒体一线人员,提升学生实务能力。与媒体在校内共建工作室,搭建实习场所。支持师生自办传媒公司,扩大学生实习空间。与媒体和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实现学生实习与项目开发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师生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评价、鉴定制度,推进创作活动的工作量认定。

    四是教学运行并轨化。校内教学进度与媒体项目推进实现并轨,在时间、精力、物力等方面保障真实项目的开展。实践考核模式与媒体行业真实项目标准统一,在目标、过程、结果等方面引入行业评判。重构基层教学单位的运行模式,在管理思路、机构建制、人员分工等方面全面对接媒体行业实际。

    五是教学团队项目化。构建基于具体项目为核心的团队体系,突出传媒实战、明确责任权益,形成前期中期后期一体化、互补式的团队关系。引导师生吃透国家、地方创业政策和文创政策,积极稳妥地创建传媒公司,深入探索师生公司之间的法人主体合作方式。

     






     

    关注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