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消息(来源:学科办 责编:陈扬)10月9日,“审美与向善:戏剧与影视学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第四季第六讲开讲,周星、郝戎、王黎光、孙立军、徐青峰、肖向荣、黄宗贤、屈健等知名学者就“艺术专业博士实施相关问题的思考”一题在线举行了研讨会。该活动由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共同承办。
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星教授表示,本次研讨会既是为艺术专业博士谋篇布局,也是为呼应我们国家艺术专业更高台阶的出现做一个预告。他希望本次研讨会能够朝着学术和艺术创作相结合的方向招募艺术专业博士,为时代艺术的跃进做出贡献。周星认为,随着时代的进展,艺术专业博士必然会成为时代所需要的艺术高端学术的体现。艺术专业博士既要注重对艺术创作的肯定,同时也要有对技能、审美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拓展。
成都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小军教授介绍了成都大学及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的发展历史、学科建设情况、人才培养定位,他认为,设立艺术专业博士学位不仅是我国学位自身发展完善的必由之路,同时也符合中央稳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的精神,培养适应时代变化、实践发展和人们期待的高级艺术人才的具体行动。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郝戎教授对设立艺术博士表示了肯定,并提出了一些艺术院校在探索艺术博士培养时所面临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划定标准:应当紧扣艺术学位基本的定性,参考分析艺术硕士的实践经验和问题,注重积累论证,不断完善艺术博士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同时也要注重数量的把控,从少量开始探索;最后,对于培养单位及其师资情况,也要有具体的分析评价。
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孙立军教授也对艺术专业博士的实施表示担忧,专业博士从选拔到培养再到毕业,的确面临着不少难题,必须要尊重并了解当下的国情。基于国内外大学对专业博士培养的理念和国内对专业博士培养的迫切需要,孙教授提出了几个建议:把握好人才培养个性和共性的矛盾问题;把握好商业与艺术的矛盾问题;要有国际化的视野。
山东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和旅游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副院长徐青峰教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他对于设置专业博士学位的需求认知:一是弥补学术性博士在专业技能指导方面的缺失;二是适应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学子的现实需求;三是满足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迫切需求。艺术专业博士在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需要着重重视选拔机制,严把质量关;明晰学位论文的标准,严把出口关。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科技融合创新中心主任肖向荣教授指出,“博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称号,或者是某一个阶段的学习评判,它更多的是对整个人生和艺术创作实践长时间的身份转换和逻辑转换。在这两个“百年”交界的时间节点上,艺术专业博士的设立是一个面向现实、面向未来的非常重要的命题。肖教授从学生、导师、学校三个维度上对艺术专业博士的实施进行了分析,此外,他还强调,学校和社会对于艺术博士的评价体系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
西安美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屈健教授指出,艺术专业博士实施是一个非常符合实际现实的重要举措,在这一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对专业学位博士培养的目标定位问题;考虑一个规范性的、可操作的培养标准的问题;专业学生进入候选之后考试方式的问题;质量管控的问题以及最终考核评价以何标准的问题。总的来说,艺术专业博士的设置能够解决目前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是迎合当前中国发展对高端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是我们掌握学术话语权和文化自信的表现。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音乐学会会长王黎光教授因身处重要评审活动现场,未能亲临本次讲座,故以文字形式传达了他的主要观点:第一,作为专业艺术高校重要掌门人,他非常支持设立艺术专业博士学位;第二,作为音乐专门性的表演创作人才,对于艺术专业博士学位的设立他认为更具有迫切性;第三,他认为艺术专业博士学位的实施要审慎、循序渐进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