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消息(文/伏东海、刘彤 图/范晓瑜 责编/周小骥)2020年是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85周年,今年九月,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实践课程在雅安市石棉县大渡河边展开。
这门课是成都大学“一流本科”课程中的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也是“课程思政”建设课程。这次专业课的课堂不在大学教室,也不在实验室,负责这门课程的伏东海老师把课堂“搬”到了农村的田野之中。课程的核心任务就是引导同学们运用所学的专业技能采访和拍摄85年前帮助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老船工后代。同样是实践课程,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革命历史,听他们声情并茂的“口述”,却有不一样的感受,同学们很快还是被老船工无畏的奉献精神所感染。
“在石棉县寻访老船工的日子里,我们感受到了真正的红色革命精神,不仅了解到了很多真实的历史,还从这些后代的讲述和表现中感受到了老船工精神的影响力,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都是先辈们一点点拼搏奋斗出来的,那么我们大学生也应该学习汲取这种伟大的精神,努力提高自己。” 这是参与《数码摄影与制作考查》课程专业实践后该院廖晓璇同学的真切感受。
“爷爷,您觉得老船工精神是什么?”负责采访的范晓瑜同学充满好奇的问到,旁边的李思齐同学抢着补充道:“爷爷,还有您觉得老船工精神在当下的意义是什么?”被采访的老船工后代周本清老人笑得合不拢嘴:“到今天,老船工的勇士精神仍然影响着当下的石棉人,甚至成为新时代的石棉精神,那就是开放、包容、自强、奋进!”团队成员小心翼翼的记录下了这些精致的画面和铿锵的声音。同学们在这样的“田野教学”和“田野实践”中对本专业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在解决了“怎么拍”的同时更懂得了“拍什么”的问题,这也是这门课“课程思政”的设计初衷。
这只是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缩影,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积极践行“课程思政”建设的使命,把“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积极搭建“课程思政”师资团队,成立“双带头人”工作室,在“思政育人”上狠抓落实。两年以来,影视与动画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成果丰硕,石棉县“老船工后代”采访已形成系列短视频登录“学习强国”四川平台。201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期间,师生们走遍四川21个地市州,采访到21位70岁老人,形成21部微视频,全部登录学习强国四川平台,中宣部学习强国对其中作品予以表彰。2020年,央视频新媒体平台开辟专栏,集中展播师生50余部讲述成都风物的视频作品。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媒体概论课程团队通过查阅资料、梳理新闻报道素材和线上采访等方式,完成“从新冠肺炎疫情看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传播研究”系列论文,其中3篇论文发表在CSSCI期刊、3篇论文发表在北大核心期刊,还深入四川凉山布拖县脱贫攻坚第一线完成了1份调研报告,目前正通过有关程序报国家相关部委参阅。2020年,短视频课程完成的5集“脱贫攻坚”短视频“大渡河畔春暖花开”已登录“学习强国”四川平台;微电影课程带领学生深入一线实践,完成多部微电影的摄制,特别在新冠疫情期间深入西部战区总医院拍摄,见证了“白衣天使”在疫情期间的奉献精神。此外,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走进凉山州”“高级专家服务团回头帮走进攀枝花”“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进内江”等活动现场,都有师生的身影,完成规划5部,贡献发展思路30余条,签署帮扶协议3项。
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适应新时代对高校培养德才兼备、专业素养与政治素质双过硬人才的根本要求,学院党总支从立德树人的视角,着眼发挥党支部、“双带头人工作室”等载体核心作用,通过党员教师工作室、项目式育人路径、一体化党建工作管理体系建设,探索实践“专业教育与党建工作融合”“专业能力与政治素质融合”的“双融合型”高校党建工作模式。横向打造15个“双带头人工作室”,配置政治素质高、专业水平高的教师党员导学团队,既在专业上,又在理想信念、做人做事方面传帮带;聚焦思想引领,纵向以专业兴趣或创作项目建立跨年级、本硕合一的工作室党小组,培养党小组专业特色文化,营造和谐进取的成长育人环境;将“理想与责任”为核心的教育融入“项目论证-方案设计-组织实施-提升优化-反哺社会”链条化的育人实践,培养具有社会担当、家国情怀和勇于打破常规的精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嵌入党小组培育,开展“理论启蒙-情感认同-信念塑立-能力提升-行为表率-政治引领”梯度化的培育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