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代珂嘉 文:于耀杰 来源:科研办 审核:苟强诗
为深化新时代艺术学科创新发展,推动高校影视学科协同建设,4月20日,2025年度“影动名家讲坛第四讲”在影视与动画学院D2029学术报告厅顺利举办。 本次讲座特邀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研究院副院长曹小卉,以“中国动画:民族动画传承与创新发展”为主题开展专题讲座。影视与动画学学院院长张娟教授、副院长许志强教授、骨干教师代表、2024级动画和数字媒体艺术全体学生参加此次讲座。本次讲座由张娟院长主持。

讲座伊始,曹小卉教授以百年中国动画发展脉络为轴线,系统阐释了民族动画的创作基因。他指出,自1922年万氏兄弟创作首部动画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以来,中国动画始终以传统文化为源头活水。从1941年《铁扇公主》首开动画长片先河,到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探民族风格之路”为使命,创作者们将水墨、剪纸、木偶、皮影等传统艺术融入动画语言,形成了《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享誉世界的经典。这些作品不仅在视觉风格上呈现“中国气派”,更通过“寓教于乐”的叙事传递中华美学精神,奠定了“中国动画学派”的根基。

结合中国电影金鸡奖的评选标准,曹教授深入分析了中国动画的传承脉络。他提到,1999年其执导的《猫咪小贝》获金鸡奖提名,正是对“现实主义创作观”的实践。近年来《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闹海》等作品之所以实现票房口碑双赢,核心在于深耕民族文化土壤,通过三维建模、动作捕捉等现代技术,重构孙悟空、哪吒等经典IP,让传统故事焕发时代活力。这种“守正创新”的模式,正是中国动画从“中国学派”走向“世界动画”的关键。
针对中国动画的未来,曹教授提出中国动画的创新发展需以“文化+技术+产业”为协同框架,聚焦三大核心方向:现实题材创作应突破传统神话叙事,转向社会现实与人文关怀,通过职场压力、代际沟通等当代议题引发时代共鸣,让传统文化在现实语境中焕发新生;传统题材需深挖文化内核,避免符号化堆砌,以现代视角重构经典IP,如将哲学隐喻与科技手段结合,让“孙悟空”“哪吒”等形象承载当代思考;科幻题材则应摆脱西方范式,以东方哲学为根基构建“中国式科幻”美学,通过“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理念探索星际、人工智能等未来叙事。
曹教授总结道,中国动画的未来需在“守正”与“创新”间寻找平衡。一方面,需扎根民族文化,提炼如“人本主义”“利他精神”等普世价值;另一方面,需拥抱技术变革与全球化语境,以多元形式讲好中国故事。
张娟院长在讲座结束后表示,曹教授用近两个小时的分享带领大家回顾了百年中国动画史,深刻认识当代中国动画创作的艺术规律,畅望未来中国动画的发展方向,这些问题将启发同学们的深入思考。创作优秀的动画作品,既要传承好老一辈艺术家的文化精神与艺术传统,又要大胆创新,推动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用动画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