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运环 来源:党政办 审核:苟强诗
2025 年成都市两会特别直播第四站: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篇
2025年2月28日,成都市电视台 成都正UP 两会“听”动力特别直播走进影视与动画学院,对我院数字文创、动画教育、产教融合、城市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实践进行报道。我院党委书记苟强诗,动画系副教授王岩松,杜鑫博士,国际硕士留学生莫晓岚代表学院接受采访。
直播伊始,学院党委书记苟强诗向主播及在线观众介绍了学院师资、专业教学、产教融合等创新成果,重点介绍了由学院孙哲教授导演、动画师生参与制作的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主影片《团圆》,该片代表我国出征米兰,它制作精良,画风优美,极具中国文化特色与价值意蕴,曾受到国家领导人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在主播看到学院大厅摆放的“爆款”“吒儿”后,不由地激动地问到学院在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苟强诗介绍到,动画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国软科排名 A 类,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格外注重创新实践,其显著特色就是既注重课堂的知识与技能讲授,又特别强调现代的专业工作室制在创新性应用专业人才上的培养作用。在工作室中,专业教师以项目驱动专业实践教学,以产学研用贯通实践环节,以科技+艺术创新文化表达,以校企校地专业实践基地共建,实现从作业到作品,从作品到商品,从商品到爆款的创新升级之路。办学以来,学院向全国影视、动画、表演等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涌现出连续担任《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闹海》(两部票房近200亿,《哪吒之魔童降世》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并进入全球电影票房前七)艺术总监的郎思波、刘欣,以及参与《哪吒之魔童降世》制作的漆俊成、马茜、赵子豪、张晴、陈俊雨、王鑫、贺天潞等优秀校友。

直播采访中,杜鑫博士介绍了动画工作室培养模式,并对工作室的教学成果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展示。他表示,学院以工作室为平台,将企业真实项目纳入课程,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前期、中期、后期制作等重要环节,实现“入学即入行”。他介绍了自己作为学院团队成员之一参加第 31 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吉祥物“蓉宝”的优化升级、2024 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吉祥物“桐妹儿”表情包设计等创作经历,他很高兴能和学院师生团队一起为成都的创新发展贡献学院力量。
“熊猫大成”在 2024 年获得四川省年度十大“IP”,“大成”的创作者王岩松副教授在直播中表示:“工作室是打通课堂与产业的‘旋转门’,我们通过‘导师+项目+竞赛’三驱模式,让学生在实战中掌握技术逻辑,同时深耕巴蜀文化基因,培养有中国审美底色的动画人。此外,工作室毕业生参与了《哪吒2》的创作,他们的成长路径为在校生树立标杆,让在校的学弟学妹们相信他们离顶级创作并不遥远。”
来自老挝的国际留学生、第 31 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火炬手、“中国自强之星”莫晓岚说,成都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学院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不同国家的同学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自己收获很大,得到了宝贵的学习与成长机会。她希望在毕业后能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成为中老交流的桥梁。
学院简介:
影视与动画学院由创建于2003年的动画专业、2004年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而来,现有三个系——动画系、影视系、数字媒体艺术系;1个国家级艺术实践教育基地,21个教育部产学合作育人教育基地(项目);9 个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基地(项目);6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四川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动漫研究中心”“四川省动漫游2011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数字动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省课程思政教学示范研究中心”“四川省文艺评论(成都大学)基地”“四川文艺评论(成都大学)中心”;2个市级基地——“成都市数字动画原创中心”“成都市动漫人才培养基地”;一个国家一级学会创研中心——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微电影创研中心。
学科专业:学院有戏剧与影视艺术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招收广播电视领域影视动画、影视编导、新媒体艺术传播研究方向研究生。学院拥有动画、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三个本科专业。动画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 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A类、成都市校城共建一流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B+类、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和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示范团队建设点。数字媒体专业是校级一流本科专业、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B+类。
师资队伍:学院汇聚了周星、高希希、孙立军、欧阳宏生等国内著名影视及动画专家学者担任学院特聘院长、名誉院长、学术委员和客座教授。学院现有教职工63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4人,博士教师27人,硕士教师35人,具有海外教育背景教师24人,“双师型”教师26人。省级以上专家库成员12人,其中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1人,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青年创新人才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四川省首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1人,四川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青年创新人才2人。学院教师获四川省首届“四有”好老师称号1人,获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荣誉称号1人。
人才培养:学院依托成都国家中心城市的区域优势和成都大学的综合性学科专业优势,秉承“厚德精艺、真美与共”院训,聚焦“艺术+科技”推进教学、创作和综合改革,重点聚焦数字虚拟制作、超高清数字影像、AI智能动画、VR/AR新媒体影视等创作与研发,服务成都重大活动中的战略影像呈现,持续加强与企业的实质性合作,实现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校内模拟训练和校外真实实践深度融合,培养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影视领域“新文科”“新工科”人才。近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次、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部级荣誉称号7项、省部级科研和创作奖励30余项。师生创作2部院线电影、9部纪录片、300余部短片,学习强国刊播30余部,央视频展播70余部,新华网播出50余部,4部作品获国家广电总局表彰,1部作品获国家民委表彰。学院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各1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获省部级创作奖10余次、理论奖6次;办学以来,学院向全国影视、动画、表演等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涌现出连续担任《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闹海》(两部票房近200亿,《哪吒之魔童降世》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并进入全球电影票房前七)艺术总监郎思波、刘欣,以及首次参与《哪吒之魔童降世》制度的漆俊成、马茜、赵子豪、张晴、陈俊雨、王鑫、贺天璐;《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材质总监彭超,以《年代秀》《我的白大褂》为代表作品的深圳卫视总制片人陈磊,以《中国影像方志·乡城篇》、大型纪录片《千年国医》等为代表作品的央视纪录片导演杨晓萍,杜琪峰(香港)电影工作室编剧、制片李秋岚等杰出校友,学院人才培养口碑逐年提升。
科研成果:学院围绕国家经济社会特别是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布局,聚焦影视动漫产业,持续提升科研服务水平和支撑能力。近年来教师发表科研论文300 余篇,其中CSSCI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150 余篇,出版专著50 余部,立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3项,国家艺术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1 项,四川省哲社奖二等奖、成都市哲社奖二等奖、成都市哲社奖三等奖近十项,省部级课题近 20 项。2015年学院动画团队完成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主影片《团圆》,师生团队先后创作完成《全能冠军生肖鼠》《快乐狐狸》《老小阿凡提》等多部原创动画系列影片,并在中央电视台以及四川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播出。师生创作的动画片《回家过年》《和谐友善》《飞越星辰》《一念之门》《阿依的绣花针》分别获得了国家广电总局“百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短视频《你是我的阳光》等50余部作品登陆“学习强国”和“央视频”平台。影视团队参与主创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红旗漫卷西风》获得第九届“巴蜀文艺奖”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学院先后主持完成《四川省动漫游戏设计技术规范》5个省级标准的制定和《四川省广播电视绿色频率频道创建体系》的编制。学院2016年成功主办“首届中国动画学年会”国际会议,积极推动中国动画学理论的体系化建设,至今已举办六届;2019年起连续承担两届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院奖”终评工作。
国际交流:学院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收本科、硕士层次学生,生源国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外,还包括英国、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等国。学院已培养毕业生206名,毕业生回国后实现高质量就业,其中数名学生就职于中老铁路公司,老挝国家电视台等。学院坚持国际化办学,近年来先后与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泰国清迈大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和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等多所国外院校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培养、师生互换、项目研发、短期游学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国际合作。
办学条件:学院办学条件优厚,拥有约1.5万平方米的教学区域,实验设施设备先进,建成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多个校级“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数字动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于2008年(川教函〔2008〕385),中心下设光流动作捕捉、VR沉浸系统、3D打印等7个实验实训室,数字孪生、视听传播与创意媒体、数字媒体与游戏设计、网络视听与影像美育、视听创意、比较艺术研究、纪录片创研、新媒体创研、数字雕塑等35个师生工作室,与四川新闻网、四川广播电视台、成都广播电视台、二更视频、成都数媒基地、梦工厂动画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立方国际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30余个单位签订了实践教学基地。未来影像中心是成都大学“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要由录音棚、苹果工作站、演播室、虚拟摄影棚、电影制作与照明等功能室组成,同时建成3个专家工作室和10个师生联合创作工作室,支持师生各类创作实践项目的开展。
党建工作:学院党委构建党建业务双融合、立德树人双促进的1+3+3+X党建工作机制,有效引导全院师生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中熔铸初心。学院党委先后获评四川省第二批“四川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四川省首批“课程思政”标杆院系、四川省首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并荣获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成都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党建经验受到中共成都市委机关刊物《先锋》特别报道。
新时代新目标新跨越。学院坚持政产学研融通,科学与艺术交叉融合,践行新文科理念,强化特色优势,向国内一流、国际影响的新学院砥砺前行。